河北張家口市萬全區(qū)洗馬林鎮(zhèn)黃土梁村黨支部書記閻會在爺爺閻忠、父親閻萬玉和母親張貴桃的引領(lǐng)下,接棒植樹護林事業(yè),續(xù)寫著一家三代50年綠化荒山的故事。
三代接力繪林蔭
近日,記者踏著山路來到河北張家口市萬全區(qū)洗馬林鎮(zhèn)黃花洼林場。這里樹木環(huán)繞,偶爾有野雞拍打著翅膀飛過樹林,咕咕咕的叫聲在林間回響。
“現(xiàn)在的黃花洼環(huán)境越來越好了,山泉水常年不斷地從溝里流下來,匯成一條天然的溪流!比f全區(qū)洗馬林鎮(zhèn)黃土梁村黨支部書記閻會一邊走一邊告訴記者。此時正值森林防火的關(guān)鍵期,每天一次進山巡查是閻會的必修課。
為保生計開荒山
沿著山溝上行,閻會帶著記者來到一處廢棄的土坯房前。“這房子是我跟著父母翻蓋的,一共有4間,旁邊石頭砌的是羊圈和豬圈。”望著眼前的房子,閻會陷入了回憶!白钤鐮敔斣谶@兒蓋過一個非常簡陋的小屋,那時候爺爺在山上種樹,長年回不了家,小屋就是他在山上的家!
1968年,閻會的爺爺——55歲的閻忠當上了黃土梁村黨支部書記。當時的黃土梁村貧窮落后,荒山連片、滿目瘡痍,惡劣的自然環(huán)境限制了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。為了改變村民的生產(chǎn)生活條件,閻忠毅然決定:開發(fā)荒山,植樹造林!
一個決定,從此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。
閻忠?guī)ьI(lǐng)村民植樹的黃花洼距離黃土梁村有20公里山路,為了節(jié)省時間和精力,更好地植樹,閻忠干脆住到山里。兒子閻萬玉、兒媳張貴桃因為經(jīng)常上山給父親送糧、送菜,慢慢地開始協(xié)助父親挖樹坑、運土、植樹,從1986年開始,夫妻倆也搬到山上和父親一起種樹。1995年閻忠去世,夫妻倆徹底接過父親手中的“接力棒”,成為第二代植樹人。
閻會說,爺爺去世后,每年植樹季節(jié)父母就搬到山上的土坯房里住,一住就是幾個月。他們在這里堅守了近30年,直到兩位老人年近八旬,才不得不搬回山下的家。如今,雖然不住在山上,但83歲的張貴桃仍然放心不下她親手種下的樹木,每年都讓閻會帶她上山看一次。
“去年底我到山里去看過,每一條溝都走了走,松樹苗長得可胖了!睆堎F桃邊比畫邊笑著說。張貴桃用一個“胖”字來形容松樹的長勢,那情形就像是在說自己的孩子,眼神里流露出的都是愛。
相比閻萬玉和張貴桃,當時年幼的閻會對爺爺閻忠開荒植樹行為的理解經(jīng)歷了一個過程。
“十六歲開始,我跟爺爺在山上住了三四年,幫他種樹、放羊,后來說什么也不想住在那里了!遍悤f,“當時我想,出去學藝、打工掙錢,干什么不比待在山上強!
血氣方剛的年紀,面對日復(fù)一日單調(diào)的生活,閻會選擇出去打工,一走就是六七年。
“1993年春節(jié)回家,我到山上看望爺爺。我才離開幾年,黃花洼已經(jīng)大變樣了,當年我跟爺爺種下的小樹苗長大了。”閻會說,綠起來的荒山深深地觸動了他,那一刻,他似乎理解了爺爺執(zhí)著開荒植樹的意義!盃敔斦f他自己干不動了,希望我能回來繼續(xù)干。我當時就決定,和父母一起上山種樹!遍悤f。
這一次,閻會再也沒有打“退堂鼓”。他至今記得爺爺臨終時緊握著他的手說:“我舍不得這片林子,我死以后一定要把我葬在這里,讓我繼續(xù)守著這些樹。”
植樹護林為子孫
閻會帶記者來到距離土坯房不遠處的一口水井旁。這是一口由石頭砌成的水井,井水清澈見底。
“這口井是爺爺和我父母挖的,已經(jīng)有四五十年了,井水就是山上的泉水!遍悤f,這口井是他們?nèi)嗽谏缴戏N樹、生活的保障!皠傇院玫臉浔仨殱餐敢淮嗡,樹才好活。當年爺爺就是從這口井里打水,一擔一擔地往山上挑,才種活了這些樹。”
挑水上山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是對于閻會一家三代來說,和植樹的艱辛相比,反而是最簡單的事。
“爺爺從上山種樹到去世,在山上住了28年。這期間的很多困難爺爺都是自己去面對,生病自己扛,受傷慢慢熬。”閻會說,“我16歲時,第一次跟爺爺住在山上。一天,我發(fā)現(xiàn)他褲子的膝蓋處都打著補丁。”閻會知道上山種樹經(jīng)常會把鞋磨破,但是衣服怎么會破成這樣?在他的追問下,爺爺?shù)莱隽藢嵡椤?/P>
原來,在一次種樹時閻忠不慎扭傷了腳,導(dǎo)致很長時間都無法正常走路,更不用說上山了?善嵌螘r間天旱無雨,山上剛栽的小樹苗如果不及時澆水就會旱死。于是,閻忠拖著傷腳擔上水,一瘸一拐地往山上走。腳實在疼得走不動了,他就干脆扔掉扁擔,跪在山坡上,用膝蓋一點一點往上挪,愣是把水運上山,給小樹苗澆了水。
“電閃雷鳴,暴雨傾盆,正是我們搶種樹苗的好時機,山里雨水金貴,越是下雨的時候,我們越要背著樹苗往山上去!遍悤f。
山路原本崎嶇,下雨的時候更加難行,還要背著樹苗帶著鎬,難度可想而知。種完樹苗下山,他們身上的汗水交織著雨水淋了個透,膠鞋里也灌滿了泥。
“腳扭傷是常有的事,自己揉一揉,擦點兒藥就好了!闭f起因種樹受過的傷,張貴桃輕描淡寫地說。在閻萬玉和張貴桃看來,種樹時受的那點兒傷算不得什么,他們更關(guān)心的是樹長得好不好、壯不壯。
這些年跟著爺爺和父母,耳濡目染,植樹護林早已成為閻會的自覺行動。為了護林,他放棄了外出打工能換來的更好生活;為了護林,他在山上學會了拉風箱做飯,莜面、糕、熬菜樣樣拿手;為了護林,他把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拋在山下,卻把一棵棵樹苗當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呵護……
“我們結(jié)婚不久他就上山了,家里根本指望不上他!遍悤钠拮狱S玉芳說,“他在山上的時間比在家里長,我自己帶著孩子,公公婆婆從山上給我們送下來一些菜和柴火,賣了山杏接濟我們生活。”黃玉芳說,2003年8月兒子出生時正趕上松樹種植的關(guān)鍵期,閻會已經(jīng)在山上住了1個月,是婆婆上山把他換回來的,可是兒子出生的第3天,他又回山上了。
“當時真的特別委屈,埋怨他!弊焐险f著委屈,但是每當看到閻會為了植樹護林辛苦地付出,特別是自己上山給閻會送飯時看到滿山的綠樹,聽到清脆的鳥叫聲,黃玉芳心里的委屈和埋怨逐漸化解了。
妻子的理解給了閻會堅持下去的勇氣。
美化家鄉(xiāng)守初心
黃花洼縱深三四公里,林區(qū)累計綠化面積已達1500余畝。其中,喬木林地600余畝,灌木林地400余畝,散生灌木500余畝,林木蓄積量達到11300余立方米。
根據(jù)林業(yè)部門提供的數(shù)據(jù)計算,1500畝林地年吸收二氧化碳1.8萬余噸,釋放氧氣1.3萬余噸,水源涵養(yǎng)量達3萬余立方米。
數(shù)據(jù)躍然紙上,成果撼人心魄。
對當?shù)匕傩諄碚f,他們更習慣用自己最直觀的感受來描述黃花洼從荒山到林海的變化。
“我經(jīng)常到黃花洼去砍荊條編籮筐,秋天則到林子里去采蘑菇。蘑菇一年比一年多,環(huán)境一年比一年好!66歲的村民邢文義在黃土梁村生活了大半輩子,對村子周邊環(huán)境的變化最有發(fā)言權(quán)。他還記得閻忠當年帶著村民上山開荒的情景,“當時響應(yīng)國家植樹造林號召,閻會的爺爺帶著幾個人就進溝了。那會兒的黃花洼連條路也沒有,全是石頭。你看看現(xiàn)在,溝里那些大樹都是他們當時栽下的”。
“我們種樹是美化家鄉(xiāng)、造福子孫,心中沒有遺憾。我們就是愛樹,看著這一片荒山經(jīng)過我們‘捯飭’變成了綠油油的林地,心里特別舒坦!遍悤f。
如今,在閻會一家的帶動下,黃土梁村義務(wù)植樹、義務(wù)護林蔚然成風,黃花洼附近的韭菜溝、黑土灣溝等30多條荒山溝也全部披上綠裝,洗馬林鎮(zhèn)樹林面積達到15.8萬畝,林木綠化率達75.5%。
三分種七分管!拔椰F(xiàn)在的主要工作是對山林進行維護和管理,其中防火是最重要的一項。最近1個月,我每天都進山看看!遍悤f,他守護的是林,更是守護從爺爺那一代就傳下來的初心。
從閻忠到閻萬玉夫妻再到閻會,對于這一家三代來說,這片山林已經(jīng)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。 |